〔自由時報記者林詩萍/台北報導〕喜歡逛夜市、跑大賣場或網購的民眾可能留意到,近幾年標示「台灣製造」(Made In Taiwan)的衣飾、織襪、毛巾、包包、小家電等產品好像變多了,但這些產品真是百分之百MIT嗎?
經濟部工業局自二○一○年開始推動「MIT微笑標章」,起初是為了保護弱勢產業來因應ECFA市場開放衝擊;在市場反應踴躍下,陸續開放給其他類別產業申請。MIT標章的廠商及產品數量從二○一○年約七、八百家廠商、共五、六百款產品,四年來大增到二千二百多家廠商、共十二萬款產品。
100%中國進口半成品 也可取得標章
某台灣本土知名織襪廠就抱怨,大賣場很多打著「MIT微笑標章」的低價衣、襪,九成以上是中國製造,再將半成品輸入台灣加工的「假MIT」,經濟部根本把關不嚴。
工業局坦承,的確會有這情形。例如台灣不產棉花,棉製品一定要從中國或其他地區進口原料,申請業者只要能證明重要製程是在台灣完成,且符合重要零組件五成以上在國內製造的「特殊原產地條件」,就算原料半成品百分之百中國進口,仍有可能取得「MIT微笑標章」。
工業局解釋,申請「MIT微笑標章」必須先符合WTO原產地規範的「基本條件」,再針對成衣、內衣、毛衣、泳裝、毛巾、寢具、織襪、鞋類、袋包箱、石材、陶瓷、家電、木竹製品、農藥、環境用藥、動物用藥及其他(紡織帽子、圍巾、紡織手套、紡織護具、布窗簾及傘類等產業)等十七類、二十二項弱勢產業,增加「特殊原產地條件」把關。
所謂WTO原產地規範的「基本條件」,評核方式包括「境內完全取得或完全生產」、「號列變更」或「提升附加價值」,只要符合三者條件之一,且非弱勢產業,產品就能申請取得「MIT微笑標章」。
驗證制度有漏洞 非國內製造也變MIT
工業局官員說,「境內完全取得或完全生產」來申請MIT標章當然沒有爭議;但「號列變更」方式,也就是三成五的製程在國內,以及「提升附加價值」方式,只要最終產品附加價值率能超過三十五%,也都算是MIT,真正百分百在台灣製造比重並不高。
業者舉例說,很多低價織襪及毛巾幾乎九成五以上是半成品進口來台,在國內只是裝訂MIT標章及包裝,只要「參考售價」拉高點,相對壓低進口報單成本,就很容易達到三成五附加價值率的「基本條件」,甚至重要零組件五成以上國內製造的「特殊原產地條件」,也能申請到MIT標章。
工業局表示,未來會嚴格把關,不排除將申請資料交給財政部,透過查稅勾稽,來防堵業者以不實數字申請MIT標章。